组织“乡土进夜市”活动 丰富农产品销售形式
农工党党员、上海清昂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清华大学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姚耀反映,当下,正值本市特色瓜果上市的旺季,甜瓜、西瓜、水蜜桃、翠冠梨、葡萄、蜜梨、黄桃等9个涉农区及本市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相继成熟,后疫情时期,本市农产品的销售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
一是线上销售和直播带货带动农民增收有限。据统计,传统农贸市场依然是国内居民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渠道,占比约为73%。疫情发生后,瓜农果农的销售及果蔬的市场化渠道,除了线上模式和传统批发外,自主摆摊、单位团购等仍然占据很大比例。红极一时的直播带货,更是因为商家一窝蜂涌入、MCN机构鱼龙混杂制造虚假成交量等现象,造成虚高严重,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的获客成本越来越高、转化率越来越低,广大农户难以享受到真正的增收效果。
二是随意设摊(地摊经济)与文明城区建设的矛盾。沿街叫卖、随意设摊销售农产品,虽然在效果上实现了农产品与城市居民的无缝对接,但与城市管理的规范及文明城区的建设相悖。夏天也是巩固垃圾分类成果、坚守防疫底线的关键时节,一旦对销售设摊农产品放开口子,很容易严重影响市容、扰乱城市秩序,并引发以次充好、挤压本地优质农产品销售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三是助农促销活动跨界融合不够、活动本身缺乏品牌化。市区两级组织的助农促销活动很多,进商场、上平台、打擂台等一个接一个,但都缺乏延续性,没有形成在市民群体中固定且品牌化的印象。包括盒马和商业综合体等实体店在内,很多展销是临时性阶段性的,市民很难再次购买到优质农产品。同时,在淘宝和拼多多等平台搜索,同名重复产品过多,选择困难。
市绿化市容局每年举办“乡土有约活动”,搭建农民与市民交流平台,扩大地产果品品牌宣传,造福市民、致富农民;林业部门在杨浦公园、长风公园、鲁迅公园、闸北公园、上海植物园等组织的“安全信得过果园”活动,为期一个月,效果一直很好,已成为很多市民夏季购买品尝本市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固定节目。可参照以上活动方式,圈定本市一批著名夜市、特色优质农产品和经营主体,开展“乡土进夜市”活动,助力农民增收。
建议:以枫泾夜市、安逸夜巷、曹家渡夜肆等已经在市民群体中形成口碑或各中心城区正在建设打造的夜市为载体,圈定一批当地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及相关经营主体(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指定一批设摊点位,准予圈定的经营主体进驻销售自产农产品。因各个夜市摊位有限,销售品种和经营主体可采用轮换制度。在当季农产品落市后,可继续销售特色包装蔬菜、特色大米等农产品,争取将“乡土进夜市”活动固定下来,借上海夜市和本市品牌农产品之名,打造出一张新的上海名片。
(农工党市委、浦东新区政协、静安区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