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江南文化品牌”建设更高层次发展
伴随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上海打响文化品牌行动的深入开展,“江南文化品牌”建设亟需进一步挖掘文化深度,提升文化内涵,蓄积文化力量,筑造文化高地。现综合部分政协委员和党派成员的意见建议如下:
一、加大力度推进江南文化研究
农工党党员、长宁区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管理处处长董丽敏反映,与江浙等兄弟省市相比,上海在推动江南文化研究方面,主动引领意识不足,跨界、跨部门、跨地域的联合研究机制尚未得到充分落实,导致江南文化研究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不足,尤其是有关江南文化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严重缺乏,无法建构上海在江南文化研究领域的学术制高点。
建议:一是提高上海江南文化研究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国际的话语权。扶持“江南学”学科发展,以话语创新基地、重点创新团队、高端国际论坛等为抓手,推动江南文化研究范式创新,彰显在世界文明区域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二是落实江南文化联盟实体化运作。优化“1区+1高校”推进模式,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青浦区建设跨校、跨部门、跨区域的集成性的“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研究基地”。三是设立专门的江南文化研究基金。三省一市每年联合发布江南文化研究项目,创办相应学术期刊。
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点打造江南文化
青浦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副主任、区政协文化新闻界别联络员顾舜丽等反映,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发建设一周年之际,江南文化的传承应当成为这一区域的最鲜明特色。
建议:一是吸引更多文化公司和机构入驻。用好东方绿舟等现有平台,结合规划中的“一厅三中心”建设,推动东方明珠等一批有实力的文化公司入驻示范区,给有积累、有热情、有能力的江南文化研究机构更多机会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推进。二是打造文化品牌活动。鼓励具有江南文化特色的大型文化项目创造,打造一批像博鳌论坛那样有影响力的国际论坛,建设一批永久性的文化阵地。三是建设文化特色小镇。示范区先行启动区内的五个镇,绝大多数是历史文化名镇,是江南文化的代表,必须深度挖掘其文化资源。
三、积极推进上海与江浙等地博物馆交流合作
狗万官网,狗万滚球常委、民建会员、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反映,近年,江浙各地博物馆以江南地区文化为主题,举办了不少展览。虽精彩纷呈,但整合互补不够,既未充分展示江南文化的特色,也造成观众奔走不暇,无法呈现与加强长三角文化融合一体的自觉意识。
建议:通过加强上海与江浙等地博物馆的交流合作,为构建互通、互联、互补的长三角公共文化体系作出贡献。同时,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设立江南文化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打造“江南文化演变地图”,系统而直观地展现长三角地区江南文化的前世今生,打造长三角区域文化品牌形象。
四、留驻老城厢江南文化底色,打造“江南传统生活记忆馆”
狗万官网,狗万滚球委员、民盟盟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授卢永毅反映,目前对于江南文化的讨论始终聚焦在上海郊区古镇与乡村,中心城区的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被长期忽视。老城厢既是上海大城市之起源,也是历经数百年成长发展的江南传统城镇遗存,与郊区及整个长三角地域江南文化的根脉紧密相连,是呈现上海江南文化底色、构建大都市文化多样性的珍贵资源。无论是凸显“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宝贵资源”,还是探讨如何“用好用足”这些资源,老城厢江南文化议题基本缺席,地位基本缺失。
建议在老城厢筹建“江南传统生活记忆馆”,保存上海江南文化底色。在规划功能定位上,以“江南生活记忆馆”的概念代替传统工艺博物馆,推动与“上海江南文化书院”或“江南文化联盟”等建设的差异和联动,开创与城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和城区文化旅游发展互动的活态、开放的博物展览创新模式。在空间形态设计上,充分挖掘和梳理老城厢风貌区内江南文化特色鲜明的文物、历史建筑和街巷空间,建设不同主题特色的“生活馆”“工艺馆”,形成传统工艺活态保护的空间网络、系列展示和场景体验。在运营模式开发上,形成政府和民间共创共建模式,系统借鉴日本等国保存与活化传统工艺的丰富经验与实践方法,广泛吸收长三角各地方丰富的江南传统造物文化与工艺精华,为长三角地区江南传统生活的造物艺术工艺智慧打造世界性的展示、交流和传承的高地。
(民盟市委、民建市委、长宁区政协、青浦区政协供稿)